【目的】 研究氮磷钾(NPK)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其肥料效应,探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最佳NPK施肥量和施肥配比,为提高小麦的施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2号为材料,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并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结果】 氮磷钾肥对产量的影响有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大小依次为NPK>NP>NK>PK。14个处理中,N2P2K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为8 036.03 kg/hm2和18 044.85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0.21、122.27和53.11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最大,为8 082.75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71.03、108.18和44.77 kg/hm2时,冬小麦经济效益最佳,为18 056.37元/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80.00、125.69和50.90 kg/hm2时,淀粉干基含量最大,为5 742.29 kg/hm2;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74.64、69.75和138.95 kg/hm2时,湿面筋含量最大,为2 766.20 kg/hm2。【结论】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新冬42号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目的】 筛选出适合新疆旱作区种植和推广的春小麦高产品种。【方法】 分析32个春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农艺性状以及产量之间的差异,并利用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新疆春小麦耐旱性。【结果】 新春44号叶绿素含量最高,较对照品种新旱688提高11.92%;春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6.18%~28.75%,实收产量、单株生物量、不孕小穗数和千粒重4个指标遗传变异丰富,改进潜力很大;新春44号产量最高为6 174.76 kg/hm2,较对照品种新旱688增产82.04%;实收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均与穗粒数和穗下茎长呈显著正相关(P <0.05);在遗传距离12.5时分为5大类群,各类群性状差异明显,其中第Ⅱ类群新春44号的穗粒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类群。【结论】 新春44号的耐旱性最强,适宜在新疆旱作区种植及推广。
【目的】 探究新疆北疆匀播增密对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北疆晚播小麦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 在冬小麦适期播种期(9月20~30日)内及延迟播种时间(播种期为10月26日,延迟16~38 d),分析在晚播和匀播种植的方式下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田间不同种植密度为525×104粒/hm2(D1,大田常规播种密度)、600×104粒/hm2(D2)、675×104粒/hm2(D3)、750×104粒/hm2(D4)、825×104粒/hm2(D5)和900×104粒/hm2(D6),比较不同种植密度下适期晚播冬小麦群体结构的差异。【结果】 晚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增大,群体茎蘖数增大,茎蘖成穗率降低,D1处理茎蘖成穗率最高,为46.08%,较其它处理依次高2.01%、8.94%、29.58%、43.02%和44.63%;随密度增加小麦株高升高,D1处理均与D5、D6处理差异显著,且基部第1、第2节间粗度逐渐降低;D3处理开花期各叶层叶面积达最大值,分别为27.58、25.75和18.45 cm2,LAI也达最大值,为6.93,且其开花期较蜡熟期透光率在各处理中降幅最小。产量以D5处理产量达最高,为8 908.47 kg/hm2,最小值为D1处理,为7 320.47 kg/hm2。【结论】 在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675×104粒/hm2拥有较好的群体结构,而825×104粒/hm2比较能获得高产,675×104~825×104粒/hm2较适合晚播冬小麦匀播种植密度。
【目的】 研究不同磷肥施用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干播湿出模式下滴灌小麦磷肥施用方式。【方法】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新冬22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造墒播种(F)和干播湿出(D)2种出苗水方式;副区在总施磷量一致条件下设置3种磷肥施用方式,100%基施(P1)、70%基施+30%滴施(P2)、50%基施+50%滴施(P3),分析不同施磷方式对干播湿出小麦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磷肥后移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叶片SPAD值和LAI,分别提高0.88%~7.63%和7.25%~49.38%。在小麦光合特性中,各指标均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其中DP3处理表现最佳,Pn、Tr和Gs在开花期分别为25.59μmol/(m2·s)、18.21mmol/(m2·s)和0.73mmol/(m2·s),Ci最低为324.88μmol/mol,且处理间差异显著。磷肥后移有效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FP1处理提高了1.36%~18.43%、0.59%~4.06%和0.77%~7.21%。籽粒产量表现为DP3>DP2>FP3>FP2>DP1>FP1,与FP1相比,各处理增产幅度均在4.5%以上。【结论】 DP3处理(50%基施+50%追施)冬小麦光合有促进作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最佳,有利于磷肥高效利用。
【目的】 研究不同外源生长调节剂及其喷施次数对滴灌冬小麦茎秆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筛选滴灌冬小麦最适的外源生长调节剂及调节剂喷施次数,为新疆滴灌冬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冬1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清水对照(CK)、调环酸钙·烯效唑(A)、矮壮素(B)、烯效·甲哌鎓(C)、抗倒酯(D)、多效唑(E)为主区,起身期喷施(P1)、起身期+拔节期各喷施1次(P2)为副区,共计12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茎秆抗折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调节剂各处理均能有效抑制滴灌冬小麦株高,降低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提高基部茎秆抗折力,喷施1次调节剂和喷施2次调节剂的处理基部茎秆抗折力平均提高了8.97%和14.89%。BP2处理可有效提高滴灌冬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CP2处理下滴灌冬小麦穗数增加明显,喷施1次调节剂前提下,AP1、BP1、CP1处理增产达到10%以上,喷施2次调节剂前提下,AP2、BP2、CP2、DP2处理增产均能达到10%以上。【结论】 在起身期和拔节期分别喷施1次调环酸钙·烯效唑(AP2)和矮壮素(BP2)株高相对适宜、茎秆抗倒伏性较好、籽粒增产幅度大。
【目的】 探究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筛选新疆北疆滴灌冬小麦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冬41号为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 000 m3 /hm2 (W1)、3 600 m3 /hm2(W2)和4 200 m3 /hm2(W3)共3个春季灌水量处理。研究限量灌溉下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不同处理的小麦叶片SPAD值均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处理间以W3处理开花期叶片SPAD值最大为54.65。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LAI随着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均在开花期最高,其中以W2处理最高为7.41。滴灌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净光合速率(Pn)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W3处理时最高表现为W3>W2>W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呈一直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W2>W3>W1;产量以W2处理最高8 559.83 kg/hm2,较W3、W1处理分别高出24.80%、0.39%。【结论】 W2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及其他方面均表现较佳。
【目的】 探究不同尿素及施用方式对滴灌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1~2022年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不施尿素(F0)、普通尿素(F1)、腐殖酸尿素(F2)、控释尿素一次基施(F3)、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4)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滴灌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F4处理的冬小麦叶片SPAD值在各测定期均表现为最高,且在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亦均高于其它处理,其细胞间CO2浓度则最低。各处理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呈F4>F2>F3>F1>F0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滴灌产量以F4处理最高,为9 210.95 kg/hm2,分别较F0、F1、F2、F3处理产量提高了21.64%、12.52%、8.12%和6.52%;F4 处理下冬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率(7.28 kg /kg)、氮肥偏生产力(40.93 kg/kg)均最大。【结论】 控释尿素分次施用F4处理冬小麦叶片各项光合指标表现较好,籽粒产量较高。
【目的】 探究不同氮肥种类与土壤调理剂配施策略对小麦光合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新疆小麦氮肥及腐殖酸合理配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伊农22号为对象,设置不施氮肥(CK)、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1)、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尿素(T2)、基施18-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3)和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T4)5个处理,探究不同施肥策略对冬小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 各施氮处理相对CK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基施条件下追施腐殖酸尿素相对追施尿素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同一追施条件下基施不同磷酸二铵处理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其中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4.88%~32.43%、18.31%~36.36%和13.31%~42.17%,表现为T4>T3>T1>T2>CK;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3.99%~32.04%、10.16%~15.29%和3.95%~5.64%,表现为T4>T3>T2>T1>CK;T3处理较T1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分别提高了13.32%、3.61%和1.77%,T4处理较T2分别提高了9.84%、7.14%和5.81%,所有处理中T4处理效果最优。【结论】 施氮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拔节期追施腐殖酸尿素效果优于基施不同类型磷酸二铵,其中T4处理(基施16-磷酸二铵+追施腐殖酸尿素)提升冬小麦生物量、光合能力和产量效果最佳。
【目的】 研究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设置微生物菌剂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处理小麦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指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 不同处理间小麦叶片光合特性表现亦不同。各处理间叶绿素SPAD值、初始荧光强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差异不显著。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叶绿素SPAD值最高,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较未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全量氮肥处理PN1分别增加0.68、0.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的叶面积指数最高,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PN0,开花期、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分别较PN0增加了38.59%、37.70%。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净光合速率高于PN1、PN3和PN4处理,显著高于PN0处理。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PN2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PN0、PN1、PN3和PN4处理增加了41.63%、9.53%、20.65%和22.70%。【结论】 全量氮肥与微生物菌剂配施处理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综合表现最佳。
【目的】 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及其对春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斜坡种植模式的节本高效生产提供水氮管理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TR6H和TR8H(一条滴灌带位于坡顶,分别供应6行和8行小麦水分,斜坡坡面斜度为15度)2种模式;设置W3、W2和W1(4 500、4 050和3 600 m3/hm2)3个灌水额度和N3、N2、N1和N0(300、270、240和0 kg/(N·hm2))4个施氮量水平,其中W3N3为对照(常规水氮处理)。【结果】 TR6H开花期的株高、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均高于TR8H。株高和冠层光辐射截获的总体趋势表现为(W3和W2)>W1,(N3和N2)>N1>N0的趋势,而叶角则呈相反的趋势,低水低氮处理叶角越大。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总体趋势表现为W3>W2>W1、N2>N3>N1>N0。相较于常规水氮处理(W3N3),TR6H和TR8H 2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冠层光截获辐射率和光合速率,增幅分别为3.6%~4.9%和3.9%~10.2%。【结论】 斜坡模式下合理的水氮耦合会优化冠层结构,通过保持较高的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获得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同时具有较高的株高和紧凑的株型保持了一定的漏光损失量。筛选出模式为TR6H,水氮处理为W3N2。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滴灌小麦生长特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探索适宜小麦养分积累、生长发育的施氮量,为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滴灌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0 kg/hm2(N0)、105 kg /hm2(N1)、210 kg/hm2、(N2)、315 kg/hm2(N3)和420 kg /hm2(N4) 5个施氮量水平,分析各处理对春小麦生长性状(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不同层次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积累的影响差异。【结果】 春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的 SPAD值随施氮量的上升而上升,施氮量为315 kg /hm2较利于 SPDA 值的积累。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趋势;1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40~6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0~60 cm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每层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60 cm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每层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产量与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和单株粒重均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0.665*、0.765**、0.737*、0.773**和0.592*)。不同处理的产量排序为N3>N4>N2>N1>N0,施氮量为315 kg/hm2时最有利于提高春小麦产量。【结论】 施氮量为315 kg /hm2 时,更适宜新疆南疆春小麦的生长。
【目的】 分析水稻早期耐旱性鉴定指标,筛选水稻耐旱种质资源。【方法】 采用0%、15%、20%的PEG-6000溶液,鉴定31份水稻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结果】 不同水稻品种的根长、芽长、根数和发芽率随PEG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0% PEG为水稻萌发期耐旱性鉴定浓度。将31份水稻品种划分为3大类群:第 Ⅰ 类群为萌发期抗旱型较优品种,共4份;第 Ⅱ 类群为萌发期抗旱型中等品种,共14份;第 Ⅲ 类群为萌发期抗旱型差品种,共13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仅提取1个综合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4.689%,其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根数、相对发芽率均与平均总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4个性状为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结论】 筛选出萌发期耐旱性强的4份水稻材料23H25、23H5、23H20和23H16。
【目的】 研究新疆南疆气候条件下水稻主栽品种喷硒肥的吸收转移特征,分析硒肥种类与浓度交互作用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富硒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采用纳米硒、亚硒酸钠和有机硒类的硒肥,设置2.5、5、10和20 mg/L 4个喷施浓度的组合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植株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 硒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稻米中的硒含量。籽粒、精米、叶片和茎部中的硒含量均随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提高;3种硒肥对稻米的富硒效果为有机硒>亚硒酸钠>纳米硒。喷施纳米硒肥时大部分硒积累在谷壳和米糠中,精米中的硒含量提高较少,而喷施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则使籽粒或精米的硒含量均显著提高。【结论】 20 mg/L的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对水稻硒生物强化的效果最佳,使精米硒含量分别提高到0.88和0.72 mg/kg。
【目的】 选用大田玉米杂交种,研究耐低温能力,筛选关键鉴定指标及耐低温能力强的杂交种,为玉米精准早播提供品种及评价和鉴定耐低温能力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选用36份玉米杂交种为试材,在大田环境下,设置1个常温和2个低温试验,调查测定田间低温和常温条件下出苗势、出苗率、出苗指数及平均出苗时间,共获取8个耐低温鉴定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筛选耐低温出苗能力评价指标,引入综合得分值评价玉米杂交种耐低温出苗能力。【结果】 随着温度的降低,出苗率、出苗势及出苗指数随之降低,出苗时间随之延长。获得2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77.965%,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方程并筛选出5个关键指标可以决定综合得分D值的大部分变异,最后基于D值聚类分析,将36个杂交种分为4类,筛选出耐低温出苗能力强的品种有6份。【结论】 筛选出可推广种植的耐低温能力强的杂交种6个,分别是航研58、和育187、新引KWS9384、新引KWS3376、华美1号、丰田14;筛选出常温出苗势、低温出苗势、低温出苗率、常温出苗指数和低温出苗指数5个关键指标,可用于玉米杂交种耐低温出苗能力的高效预测评价。
【目的】 选育塔额盆地优质春油菜新品种,为塔额盆地油菜选择育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15份油菜品种(系)为参试材料,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参试品种生育期在93~100 d,油菜品种(系)11个性状对产量的有较大正相关的有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千粒重和角果粒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36*、0.34*、0.24、0.18和0.16,在育种中应该更加关注提高全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和一级分枝数,降低分枝高度;前4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472%;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F=0.448 3F1+0.267 1F2+156 8F3+127 9F4。排名第1的品种为YC6(新油17号),其得分为306.63分,其表征11个性状指标综合表现最佳,在15个参试品种中YC6(新油17号)适应塔额盆地的能力相对最强;可将15个参试品种聚分为4大类群;第1类群包括YC2、YC3等4个品种,平均产量最低,为3 433.15 kg/hm2,属于低产群体;第2类群包括YC5、YC6等5个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为3 669.22 kg/hm2,属于中高产群体;第3类群包括YC12和YC13等5个品种,产量较低,平均为3 522.60 kg/hm2,属于中低产群体;YC15为第4类,产量最高,为3 891.90 kg/hm2(高产品种)。【结论】 在春油菜育种中更加关注提高全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和一级分枝数,降低分枝高度,同时综合考虑一级分枝数佳、茎粗和主序角果数。第2类群和第4类群各性状指标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又以YC6(新油17号)、YC8(CFZqt221060)和YC15(CFZqt221067)表现最佳,是塔额盆地栽培的高产油菜品种。
【目的】 研究野生无芒雀麦分别接种2种不同的AM真菌,探究盐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野生无芒雀麦生理的影响。【方法】 在NaCl浓度分别为0%、0.4%、0.6%和0.8%盐胁迫条件下,分析接种AM菌种的植株与不接种AM真菌的野生无芒雀麦的耐盐性。【结果】 接种AM真菌均能提高野生无芒雀麦的株高、茎粗、地下部分干重无地上部分干重;接种AM真菌可显著地提高野生无芒雀麦的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并可提高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随着盐浓度的上升,接种AM真菌MDA的含量明显小于不接种AM真菌的含量。【结论】 接种2种AM真菌均能促进野生无芒雀麦的生长,提高野生无芒雀麦的耐盐性。
【目的】 探究陆地棉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GhZFP8在棉花抗黄萎病反应中的功能,为挖掘棉花抗病基因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得到一个陆地棉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GhZFP8,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的理化性质,构建该基因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检验GhZFP8的抗病功能。【结果】 GhZFP8开放阅读框(ORF)为789 bp、编码为26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8.12 kD、等电点为8.16、脂肪指数为59.31和平均疏水性为-0.718,为亲水性、碱性的非跨膜蛋白。GhZFP8蛋白具有2个ZnF-C2H2结构域,含有6个α-螺旋和4个β-折叠,属于C2H2型锌指蛋白。GhZFP8基因沉默植株对黄萎病菌的抗性相对减弱。【结论】 GhZFP8基因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目的】 探究棉花耐受盐碱胁迫的机制,为提高新疆盐碱地棉花产量提供依据。【方法】 以棉花为材料,设置对照(CK)、盐胁迫(NaCl,CS)和碱胁迫(NaHCO3+Na2CO3,AS)3个处理,采用TMT技术分析盐胁迫和碱胁迫下棉花根系中蛋白表达的变化,对筛选出的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盐胁迫下根中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柠檬酸合酶活性分别显著降低12.0%、9.9%、9.7%和32.8%,碱胁迫下根中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苹果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10.9%、5.9%、10.4%、45.1%、26.3%和23.4%。在盐胁迫下共筛选出1 725个差异蛋白,包括508个上调差异蛋白和1217个下调差异蛋白,其中能量代谢有10个上调差异蛋白、43个下调差异蛋白,氨基酸代谢有14个上调差异蛋白、76个下调差异蛋白,遗传信息处理有45个上调差异蛋白、84个下调差异蛋白,信号传导有13个上调差异蛋白、29个下调差异蛋白;在碱胁迫下共75个差异蛋白,包括30个上调差异蛋白和45个下调差异蛋白,其中能量代谢只有2个下调差异蛋白,氨基酸代谢1个上调差异蛋白、3个下调差异蛋白,遗传信息处理和信号传导中未筛选出差异蛋白。【结论】 盐胁迫显著抑制棉花根系中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信号传导,碱胁迫对遗传信息处理和信号传导无显著影响。
【目的】 探究新疆南疆机采长绒棉不同土壤水分上下限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长绒棉田间用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长绒棉为研究对象,设置2年大田试验,2021年3个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和70%田间持水量(FC),3个灌水上限80%、90%和100% FC及其不同组合的8个处理(Wa-1~Wa-8);2022年设置灌水上限为90% FC,在蕾期设置3个灌水下限分别为55%、65%和75% FC,花铃期设置3个灌水下限为60%、70%和80% FC完全组合的9个处理(Wb-1~Wb-9)。基于不同灌溉方案下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差异,采用AHP-EWM-RSR综合评价法选取较优的试验处理。【结果】 增大蕾期灌水下限长绒棉株高和茎粗显著提升;花铃期70% FC的灌水下限有利于提高长绒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收获密度差异不显著,其中Wb-5处理(蕾期灌水上下限65%FC~90%FC,花铃期灌水上下限70%FC~90%FC)籽棉产量为6.33 t/hm2,较CK-2提高10.86%,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3.17%。【结论】 蕾期灌水上下限为65%~90% FC,花铃期灌水上下限为70%~90% FC,可促进生长并提高长绒棉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目的】 分析新疆北疆地区棉花黄萎病的致病力及其分化现状,以昌吉市、沙湾市为主,鉴定两地收集的棉花黄萎病的形态特征及致病力。【方法】 利用棉花落叶型黄萎病的特异性引物DB19f/DB22r和非落叶型引物INTND2f/INTND2r对所有菌株的致病力进行分子鉴定,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SNP 位点作为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显微镜观察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以强致病力菌种V991作对照,观察菌落形态和致病力鉴定,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比较观测具有强致病力的Vd-3和V991的病情变化图像和荧光参数变化趋势。【结果】 14个菌株均为落叶型。其菌落为圆形,菌丝的轮枝数为2,孢子形态为长卵圆形。与V991相比,Vd-3的病情指数最高,属强致病力的菌株,其对棉花具有明显不同的侵染方式和速度,Vd-3的侵染从叶缘到叶片中央,而V991的侵染是从叶肉部分的零星发病扩展到叶缘,再发展到中央部分,并且Vd-3侵染叶片各荧光成像和参数天变化趋势更为显著,其中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和非光化学淬灭NPQ4在第6 d即到变化拐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则变化缓慢,13 d 时Fv/Fm表现明显差异。【结论】 昌吉市、沙湾市两地的大丽轮枝菌均为落叶型,圆形菌落,菌丝轮枝数是2,长卵圆形孢子,Vd-3不仅为遗传距离最远且变异性大的菌株,而且为最强致病力的黄萎病病株,与V991相比,对棉花具有不同的侵染方式,荧光参数Y(NO)和NPQ变化更为敏锐。
【目的】 研究厚皮甜瓜果实心部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规律和QTL定位,挖掘厚皮甜瓜果实心部可溶性固形物相关的候选基因。【方法】 以高糖材料P1和低糖材料P2为双亲构建六世代分离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厚皮甜瓜心部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规律,并基于F2群体,选取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极端的单株构建混池,利用BSA方法对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行定位。【结果】 甜瓜可溶性固形物符合E-1(MX2-ADI-AD)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以上位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加性效应。2个QTL分别在第5号染色体827066 bp-109953 bp和第8号11316600 bp-11729324 bp,区间大小分别为0.27 Mb和0.41 Mb,2个区间内共包含50个候选基因。筛选获得了6个与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分别是MELO3C014619、MELO3C014617、MELO3C014596、MELO3C014594、MELO3C019077、MELO3C019089。【结论】 厚皮甜瓜心部可溶性固形物符合E-1(MX2-ADI-AD)遗传模型,通过BSA方法在5号和8号染色体定位到2个甜瓜可溶性固形物相关QTL,筛选出6个与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关的候选基因。
【目的】 研究苹果树和梨树根(以下简称苹果根和梨根)浸提液对水防风药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为林药复合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培养皿滤纸法分析苹果和梨根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及幼苗鲜重的影响;采用营养钵育苗法,研究苹果根、梨根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受体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 (1)苹果根浸提液对水防风种子生长和生理代谢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水防风种子的发芽率、鲜重和幼苗生长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浓度的苹果根浸提液对水防风幼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生化指标亦存在显著差异。(2)梨根浸提液对水防风生长和生理代谢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水防风种子的发芽率、鲜重和幼苗生长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浓度的梨根浸提液对水防风幼苗的生理指标亦存在显著差异。(3)对各指标化感效应指数RI取平均值进行综合评价,苹果树和梨根浸提液对水防风生长均起抑制作用,且绝对值RI(梨)>RI(苹果)。【结论】 由于苹果对水防风生长抑制较小,因此在间套种时,可选择与苹果进行间套种。
【目的】 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 棉田花蓟马种群数量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逐渐上升,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8月下旬后至9月初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花蓟马种群数量在棉花的叶片、花和棉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种群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且种群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花蓟马种群的初始增长期、爆发高峰期、下降期及全时期中,花上具有最高的花蓟马种群数量。花蓟马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 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棉田花蓟马种群爆发期,其种群在棉田成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棉株花中。
【目的】 调查分析新疆伊犁河谷西天山野果林不同生境中瓢虫群落多样性,为西天山野果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2022~2023年的5~8月,系统调查伊犁河谷6个县市(霍城县、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新源县和尼勒克县)5种生境(包括山地草原、荒漠草原、湿地、果园、林地)共90个样点。【结果】 共采集2 014头瓢虫,隶属于13属23种。不同地区之间的瓢虫种群数量和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巩留县和霍城县瓢虫种群数量最多,而尼勒克县的瓢虫种群数量最少,多异瓢虫为优势种。不同生境间湿地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2.891),而林地的最低(1.473)。多样性指数H'从高到低依次为山地草原>湿地>荒漠草原>果园>林地。均匀度指数E从高到低为荒漠草原>林地>果园 >山地草原>湿地。其次,不同生境之间的昆虫种群相似性存在差异,其中荒漠草原和果园的相似度系数最高为0.76(中等相似);而林地与山地草原以及湿地的相似度指数均低于0.5(不相似或者极不相似)。【结论】 湿地和山地草原等生境中的昆虫物种丰富度较高,是主要的昆虫物种储存库,其对应的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也较高,生境对瓢虫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目的】 探究不同种植行距对菠菜生产及节水效率的影响,优化设施菠菜高效节水种植模式。【方法】 以墨西哥2号菠菜品种为材料,在塑料大棚内试验,设置3种条播种植行距为10 cm(T1处理)、15 cm(T2处理)、20 cm(T3处理),以撒播(CK)为对照,研究种植行距的变化对菠菜产量、干物质量、耗水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等行距条播种植显著促进了塑料大棚菠菜的生长和产量,与CK相比,T1处理、T2处理、T3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39%、6.34%和10.04%。其中,T3处理下菠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T1处理和T2处理,T3处理不仅促进了菠菜的干物质积累,并且在收获期表现出最低的日耗水强度,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与CK相比,T3处理下菠菜的植株干物质量提高了10.05%,群体产量增加了10.04%;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了18.8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6.52%。【结论】 20 cm行距的条播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大棚菠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目的】 探究棉秆生物炭对重金属Cd2+的吸附和固定作用潜力。【方法】 以新疆典型的农业废弃物棉花秸秆为原料,分别在500、600和700℃热解温度下制备棉秆炭(BC500、BC600和BC700),进行吸附和钝化试验。【结果】 Cd2+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BC500、BC600和BC700对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0.47、9.72和11.96 mg/g。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对Cd2+的动力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吸附模型。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中吸附的Cd2+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比例达到77.74%~82.09%;其次是可交换态和不可利用态,比例分别为12.14%~14.95%和5.62%~6.75%。与对照相比,添加不同热解温度棉秆生物炭使得土壤中Cd2+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降低24.29%和6.52%;碳酸盐结合态和不可利用态组分比例分别平均增加22.49%和8.32%。【结论】 棉秆生物炭对Cd2+具有较强的吸附潜力,施用于土壤中可有效降低土壤中Cd2+的生物可利用性。
【目的】 无人机搭载数码相机具有较高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分辨能力,在快速、准确估算草地AGB等方面优势明显。【方法】 探讨无人机搭载的数码相机在不同飞行高度的影像分辨率差对草地AGB估算精度,在新疆昭苏山地草甸设置10、30、50、70和90 m 5个飞行高度,探究不同飞行高度下获取的影像在光谱信息、纹理特征等差异下对草地AGB估算精度的影响。【结果】 在相同的飞行高度下,采用光谱信息与纹理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相较于单独使用光谱信息或纹理特征,可以提高AGB估算的精度,分别提高了22.34%、13.25%、11.11%、2.18%和2.35%。仅依赖数码图像的光谱信息来估算草地AGB容易导致饱和现象。然而,与光谱信息相比,草地的纹理特征受环境影响较小,在相同的图像分辨率下,所获得的模型效果更佳,弥补单一指标估算草地AGB的不足。【结论】 影像分辨率在0.27~2.45 cm时,纹理特征与草地AGB的相关性弱于植被指数,但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图像清晰度减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差异变得显著;在同种图像分辨率前提下,将光谱信息与纹理特征相结合可以实现最佳的草地AGB估算效果,单一的纹理特征模型次之,单一的光谱模型效果最差;随着图像分辨率的递增,对草地AGB的估算精度受到光谱信息、纹理信息以及光谱与纹理信息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
【目的】 分析COIL及BMPR-IB基因与产羔数关联性,探究多浪羊与湖羊(简称多湖杂交)后代产羔性状COIL及BMPR-IB基因的遗传效应。【方法】 研究以多浪羊与湖羊级进杂交F1代、F2代、F3代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多湖杂交F1代(228只)、F2代(254只)、F3代(252只),进行全血DNA提取,COIL基因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ARMS-PCR)技术基因分型、BMPR-IB基因利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基因分型后,与产羔数关联分析。【结果】 在多湖杂交F1代中,突变纯合GG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突变杂合CG、野生CC型产羔数(P<0.01),突变杂合CG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野生CC型产羔数(P<0.01);在多湖杂交F2代中突变纯合GG型与突变杂合CG、野生CC型产羔数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在多湖杂交F3代中,突变纯合GG、突变杂合CG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CC型(P<0.01),GG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CG型(P<0.05)。在多湖杂交F1、F2、F3代中均为突变纯合BB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突变杂合B+型、野生++型产羔数(P<0.01),突变杂合B+型产羔数极显著高于野生++型产羔数(P<0.01)。【结论】 COIL基因与BMPR-IB基因均对多湖杂交后代产羔数影响显著,但BMPR-IB基因在多湖杂交后代突变率较低,可能不适合作为筛选多湖杂交双羔群体的关键基因,COIL基因可以作为筛选多湖杂交高繁殖率的新候选基因。
【目的】 探究自然放牧条件下罗布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征。【方法】 选取放牧条件下的8只12月龄公羊和10只12月龄母羊进行屠宰,对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罗布羊屠宰性能:屠宰率47.02%,净肉率38.09%,胴体重16.09 kg,眼肌面积0.53 cm2,尾重0.93 kg,管围7.94 cm,均为公羊极显著高于母羊(P<0.01),体长71.78 cm,显著高于母羊(P<0.05)。肉品质: a24 h*为16.34,母羊极显著高于公羊(P<0.01),pH24 h、 b40min*、 b24 h*分别为5.79、6.40和8.53,均显著高于公羊(P<0.05),蒸煮损失、剪切力差异不显著;肌肉内的蛋白质含量为21.70,公羊极显著高于母羊(P<0.01),脂肪含量为2.29,公羊显著低于母羊(P<0.05),含水量为76.38;肌肉内氨基酸共17种,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别是19.36、8.24和11.12,均为公羊显著高于母羊(P<0.05),且EAA/NEAA为74.08,达到优秀肉品质标准;肌肉中共有33种脂肪酸,总脂肪酸含量为89.32,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43.50,母羊显著高于公羊(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34.7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11.11;矿物元素Fe、Mg、Zn、Cu、Ca和Se含量分别为56.33、247.14、21.69、1.99、108.36和0.04,其中母羊Se极显著高于公羊(P<0.01),Fe显著高于公羊(P<0.05),Zn极显著低于公羊(P<0.01)。【结论】 罗布羊肉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肉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公羊具有较好屠宰性能,母羊肉色鲜艳有光泽。
【目的】 研究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于2018~2019年在新疆南疆采用盆栽试验进行,以新冬60号为材料,自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用黑色遮阳网进行25%遮阴处理,在冬小麦拔节期设置5个外源硅(Na2SiO3分析纯)滴施量分别为7.5 kg/hm2(Si1)、15 kg/hm2(Si2)、22.5 kg/hm2(Si3)、30 kg/hm2(Si4)、37.5 kg/hm2(Si5)和清水对照(Si0)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冬小麦植株性状、叶片光合特性及小穗发育和籽粒性状,分析外源硅滴施对弱光胁迫下冬小麦调控效应,并筛选出适宜的外源硅滴施量。【结果】 弱光胁迫下,外源硅滴施可以增加冬小麦的株高、茎粗、穗长和叶片SPAD值;改善了叶片光合性能,提高了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增加了可孕小穗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单茎生物量、穗粒数和穗粒重均明显提高;各指标在Si3处理达到最优。【结论】 硅能改善弱光胁迫下冬小麦植株的生长状况,提高光合作用,提高可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以外源硅滴施22.5 kg/hm2时最佳。
【目的】研究新疆不同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为荒漠绿洲生态区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运用随机区组方法,定点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结果】新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5.65、35.63和30.82,显著高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分别为9.95和6.00。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和19%啶氧·丙环唑S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4.94%和82.77%。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4.57%~71.12%。【结论】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3~5级。新疆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生程度多为1~2级。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目的】 研究新疆小麦品种面粉色泽(白度)的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新疆小麦品种的面粉白度及选育具有优良面粉色泽的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方法】 以新疆小麦育成品种和自育成品种(系)为材料,研究新疆小麦面粉白度的分布规律;以37个新疆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小麦相关品质性状与面粉白度和色泽的相关性及影响。【结果】 7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的面粉白度平均值的分布范围较大,筛选出13份面粉白度值超过80的小麦种质;面粉的吸水率、籽粒硬度与白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籽粒硬度、吸水率、淀粉含量和延伸度共同决定了面粉白度变异的 63.3%。籽粒蛋白质含量与面粉白度相关性不显著,仅与面粉色泽红度(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小麦育成品种和自育成品种(系)中高白度种质少。
【目的】研究矮壮素不同滴施时期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措施,分析矮壮素最佳滴施时期,为新疆滴灌小麦抗倒伏及其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0年,采用盆栽模拟大田滴灌模式,在前期研究得出最佳矮壮素滴施量4 500 mL/hm2的基础上,设置返青期(S1)、起身期(S2)、拔节期(S3)和不滴施矮壮素对照(S0)共4个不同矮壮素滴施时期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小麦株高、茎粗、重心高度、基部第2节间特征、抗倒伏指数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起身期滴施矮壮素较返青期和拔节期对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降低的效果更明显,起身期滴施矮壮素小麦基部第2节间最短为4.07 cm、直径最大为3.38 mm、壁厚最大为0.543 mm、节间充实度最大为25.57 mg/cm、抗折力最大为5.44 N、茎秆抗倒伏指数最大为15.96 N/m。与S0处理相比,矮壮素滴施提高了小麦单茎生物量,以S2处理小麦单茎生物量最大为3.42 g/茎。可孕小穗S1处理最多,不孕小穗S0最多,穗粒数S1处理最多为38.50粒;穗粒重以S2处理最重为1.68 g,其与S1、S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S0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滴施矮壮素均能降低滴灌小麦的株高,提高其茎秆抗倒伏性,但以起身期滴施效果最佳。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及其下游靶基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绵羊正常生理状况下各组织的表达,为靶向调控或缓解绵羊缺氧应激的研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4只新疆细毛羊14种组织中HIF、EPO和EPO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HIF-1α和HIF-2α基因均在绵羊肺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 < 0.01);在肺脏HIF-2α基因的表达量约为HIF-1α表达量的5.2倍。EPO基因在绵羊肾脏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垂体、结肠、脾脏、盲肠、肝脏、肾上腺、瘤胃、下丘脑以及心脏(P < 0.05)。EPOR基因在肺脏的表达量最高,肺脏和睾丸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脾脏、下丘脑、肾脏、心脏等组织(P < 0.05)。【结论】 HIF-1α、HIF-2α和EPO及其受体基因在绵羊的肺部或肾脏的高表达,可能是绵羊缺氧应激感受及其调控的重要器官。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不同生态区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制定育种目标和实现春小麦高产优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二因素试验设计,在新疆北疆奇台、木垒及塔城3个生态区种植新春44号、新春37号、新春48号、新春26号、宁春16号5个品种,研究不同生态区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春小麦叶面积指数、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库容量及产量表现为奇台最大。奇台各品种春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库容量及产量分别比木垒提高26.73%、32.20%、11.66%和45.87%,较塔城提高21.33%、17.29%、1.17%和17.58%;灌浆速率为奇台最小,塔城次之、木垒最大。在奇台生态条件下,新春37号产量较其他品种高出0.92%~8.25%;在木垒生态条件下,新春37号产量较其他品种高6.14%~19.52%;在塔城生态条件下,新春44号产量较其他品种增大4.12%~19.64%。【结论】奇台生态区最适宜春小麦种植,奇台和木垒生态区宜种植新春37号,塔城生态区宜种植新春44号。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施用量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个生物质炭施用水平,分别为0 t/hm2(CK)、20 t/hm2(T1)、40 t/hm2(T2),研究不同处理下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差异。【结果】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T2处理和T1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CK。施用生物质炭提高了冬小麦叶片叶绿素活性,T2处理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SPAD值分别比T1、CK增加0.55%、0.31%、0.90%、2.28%和1.41%、1.18%、2.95%、3.67%。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冬小麦产量的形成,其中T2处理产量表现最好,为8 244.40 kg/hm2,T2处理比T1、CK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25%、12.58%。【结论】施用生物质炭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在T2处理40 t/hm2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冬小麦产量表现较好,可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紫色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差异,为紫色甘薯遗传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引进的10份紫色甘薯为材料,利用形态学性状和ISSR 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20项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图,在欧式距离为9.97处,可分为两大类群,第一大类为宁紫1号、山东紫薯、渝紫2号、徐紫8号、越南紫薯 ;第二大类为鄂12、宁紫4号、渝紫3号、渝紫11、南紫018 。紫色甘薯种质资源的观测等位基因为(Na)为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19 0,期望杂合度(He)为0.237 5,香农指数(I)为0.433 3,在遗传距离为0.96时,10份供试紫色甘薯材料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部分供试材料的ISSR标记聚类结果与形态学标记在遗传背景和类群划分上具有一致性,但是两种鉴定分类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紫色甘薯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丰富,将形态学及ISSR标记结合能有效提高品种间特异性的鉴定,更能客观、准确的确定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目的】研究小麦杂交F1代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为筛选优良杂交子代提供参考。【方法】以邯5316为母本,6个不同小麦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及其母本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7个表型性状。【结果】①小麦F1代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性状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4.00%~17.71%;②小麦F1代性状间的遗传传递力有差异,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的遗传传递力最高,均大于100%;③性状中亲优势率为-32.95%~99.13%,且不同组合性状杂种优势不同;④7个性状均存在相互影响,且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影响较大。【结论】筛选出18-4、18-5两个优良杂交组合,其子代具有穗长、穗粒数多、穗粒较大等特性。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差异,为缩小新疆冬小麦产量差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2年在昌吉军户进行,以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施肥和栽培管理措施模拟高产Ⅰ(SH:≥9 000 kg/hm2)、高产Ⅱ(HH:7 500 kg/hm2~9 000 kg/hm2)、农户(FP:6 000 kg/hm2~7 500 kg/hm2)、基础(CK:≤4 500 kg/hm2)4个产量水平,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SH、HH、FP的2年产量平均与CK产量差为6 863.27、5 496.76和3 735.73 kg/hm2。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均表现为SH>HH >FP>CK,千粒重表现为HH>SH>FP>CK。SH、HH、FP与CK的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差为11 221.65、8 220.05和5 527.81 kg/hm2,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为16 026.10、11 918.25和7 645.80 kg/hm2,随着产量差增大,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增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均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产量水平越高,需氮量越大,氮素吸收越高,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越低;籽粒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需氮量及氮素吸收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缩小产量差应通过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尤其是滴灌条件下生育后期磷钾肥随水滴施,增加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在适宜收获穗数技术上,协同提高穗粒数与千粒重。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滴灌春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合理减氮养分运筹,为春小麦拔节至开花的氮肥施用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新春43号为供试材料,调研213户农户氮肥施入量390 kg/hm2的基础上,按照氮肥减量20%、30%和40%设置3个施氮水平(312、270和234 kg/hm2)及拔节至开花运筹比例(7∶3、5∶5、6∶4),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运筹调控拔节至开花期的氮肥追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的影响。【结果】N1条件下,产量以R3最高,较R1、R2增产7.4%、3.7%,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R1分别增加13.9%、17.5%、26.2%、10.3%,较R2分别增加7.7%、3.6%、10.6%和2.6%;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差异性不显著,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R3>R2>R1。N2条件下,产量与N1条件下表现一致,干物质积累量各时期表现为R2>R1>R3,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均在R2达到最大,分别为2 614.35和6 284.79 kg/hm2,叶面积指数表现为R3>R2>R1。N3条件下,R2的产量显著高于R1、R3,增产幅度分别为25.4%和32.0%,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R1分别增加4.8%、10.8%、8.5%和23.2%,花前、花后同化物以R3最大,为2 242.32 kg/hm2,较R1、R2分别增加了50.6%和36.8%,叶面积指数表现为R2>R1>R3。【结论】纯氮234 kg/hm2,拔节至开花期氮肥运筹比例6∶4更加适应春小麦生产。
【目的】研究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冬小麦春季灌溉制度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冬小麦品种邯麦17号为材料,在拔节期设置充分灌水(CK)、轻度干旱(T1)、中度干旱(T2)和重度干旱(T3)4个处理。【结果】拔节期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在T2处理下最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均有所降低。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PSⅡ 的潜在活性(Fv/Fo)和经过PSⅡ的电子传递速率(Fm/Fo)均表现为T1 > CK > T2 >T3。与CK相比,T1和T2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8%和3.0%,T3处理降低4.0%;T1、T2和T3处理地下部分干物质占比分别提高4.0%、6.0%和11.0%。灌溉水利用效率在T1处理下最高,且籽粒产量略有增加,T2和T3处理籽粒产量则分别降低14.8%和42.4%(P<0.05)。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总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轻度干旱处理下,拔节期冬小麦通过调节光合作用和增加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以适应干旱环境,并提高籽粒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但随着干旱加剧,冬小麦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影响干物质积累,导致冬小麦产量降低。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氮肥的响应,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氮高效品种选择及氮肥优化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3个施氮量,选择新疆南疆种植12个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品种收获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利用率较高品种为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在不施氮(No)条件下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素利用率高主要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以氮素利用效率为主;在施氮条件下新冬60号和新冬40号在氮素吸收效率高来自其较高氮素吸收能力,而15/6317氮素利用率较高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结论】不同品种达到氮高效的途径不同,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调控,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目的】 利用适应性广、产量高的陆地棉和纤维品质优异的海岛棉进行高通量基因芯片比较分析,筛选和鉴定棉纤维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 以SG747(Gossypium hirsutum L.)和Giza75(Gossypium barbadense L.)为材料,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棉花寡聚核苷酸基因芯片对其开花后10 d(10 days after anthesis, 10 DPA)的棉纤维进行表达谱分析。【结果】 材料Giza75和SG747共筛选到3 9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功能预测基因占比17.80%,翻译、核糖体结构相关基因占比16.82%,翻译后修饰占比14.32%。Gra.2198.1.A1_at正向调控棉纤维发育过程,Gra.85.1.S1_at、Ghi.249.1.A1_at和Ghi.8448.1.S1_x_at负向调控棉纤维发育过程,可能参与了棉纤维发育过程。【结论】 利用陆地棉和海岛棉基因芯片并结合qRT-PCR筛选和鉴定到4个纤维发育相关的关键候选基因。
【目的】 研究伊犁马3 600 m速度赛赛前赛后血浆中代谢物的差异变化。【方法】 根据马场提供的遗传系谱,挑选5匹(3♂+2♀)无亲缘关系、体重(384.40±34.18)kg、年龄为2岁的速度赛用伊犁马,每日进行等强度训练。第25 d晨饲后4 h进行3 600 m速度赛,试验马以(11.75±0.87)m/s的平均速度完成比赛。赛前安稳状态下和赛后即刻测定心率和呼吸频率,采集血液、制备血浆样品,采集血浆的质谱,采用非靶向性代谢组学方法测定代谢物。【结果】 与赛前心率(39.80±0.40)bpm、呼吸频率(14.00±1.80)bpm相比,3 600 m速度赛赛后即刻试验马心率(80.80±7.70)bpm、呼吸频率(78.80±3.90)bpm显著升高(P<0.05)。与赛前相比,试验马赛后即刻部分血浆代谢物产生显著变化,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五糖和葡萄糖醛酸间转化、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氧化磷酸化、脂肪酸降解、鞘脂代谢等生化代谢途径(P<0.05)。【结论】 伊犁马3 600 m速度赛前、赛后血浆样本的LC/MS代谢谱存在差异,差异代谢物涉及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系统以及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3 600 m速度赛伊犁马机体呈现出无氧、有氧以及混氧代谢的特点。
【目的】 研究播期对棉花苗蚜种群动态和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 于我国冀南棉区研究4月16日、4月26日和5月6日三个播期对棉花出苗、苗期蚜虫种群动态及棉花产量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棉花出苗率呈增高趋势,4月26日和5月6日播种处理的棉花出苗率显著高于4月16日。4月16日和4月26日播种处理的棉田苗蚜均出现了明显的发生高峰和蚜量快速下降过程,而5月6日播种的处理,苗蚜始终未出现明显高峰。随着播期的推迟,棉花单行产量也从3.94 kg(4月16日)增至5.46 kg(5月6日),表现出明显增产。【结论】 适当推迟播期能起到保苗、减轻早期蚜害和保证产量的效果。
【目的】 克隆骆驼补体C3d基因,分析序列特征,为其佐剂效应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Trizol试剂,从骆驼肝脏组织提取总RNA,并反转录获得cDNA。设计C3d特异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C3d序列,构建到pMD18-T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入感受态菌株并双酶切鉴定。使用ClustW,DNAstar,Swiss-Model软件对构建的重组C3d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建立系统进化树并对其二级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结果】 采用骆驼C3d特异引物,PCR扩增获得大小为909 bp的骆驼补体C3d基因。构建至T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获得阳性转化克隆。克隆的新疆双峰驼C3d序列与骆驼科C3d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在97%以上, 与牛和猪C3d基因同源性为88%,与兔和人的C3d基因同源性为83%。对骆驼C3d蛋白采用Swiss-Model软件进行序列分析,预测该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该蛋白可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结合活性。【结论】 C3d基因在进化中较为保守,在骆驼免疫中可以采用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动物来源的C3d作为分子佐剂从而增强骆驼免疫效果。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衡观35抗茎基腐病EMS突变及其鉴定。【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小麦品种衡观35进行诱变,以未经诱变的衡观35为感病对照,以石优17为中度抗病对照。人工接种假禾谷镰刀菌,对诱变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经温室加代获得抗茎基腐病M3代材料。【结果】适于衡观35突变的EMS浓度为0.4%,并且从106株M3衡观35材料中获得7株期表现免疫的突变株,突变体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整体病情指数比感病对照分别降低34.93%和34.62%。【结论】EMS突变小麦衡观35,适宜的突变浓度为0.4%,共从供试突变品种M3代中筛选获得了7份免疫的抗小麦茎基腐病的资源。
【目的】研究化学封顶剂不同浓度的增效缩节胺对棉花不同品种的封顶效果,为新疆棉花化学封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陆早61号、新陆早67号、新陆早72号为材料,不打顶和人工打顶为对照,设置低浓度(缩节胺90 g/hm2+助剂60 ml/hm2)、中浓度(180 g/hm2+120 ml/hm2)、高浓度(270 g/hm2+180 ml/hm2)3个处理,研究喷施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打顶相比,化学封顶有效控制棉株农艺性状;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高浓度处理(270 g/hm2+180 ml/hm2)下株高增加了3.0~8.7 cm、果枝数增加了0.8~1.93 台、株宽降低1.4%~3.4 %、主茎节间数增加了0.7~1.2 节。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产量构成因子各浓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高浓度增效缩节胺封顶具有更好的封顶效应。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替代人工打顶,且产量、品质不降低。